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委編辦堅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探索構建與教育形勢變化相適應的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為推動全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機構編制保障。
優化學校布局結構。一是城區實施三大優質教育板塊一體化布點,創建城東教育新名牌、打造城中優質樣板校、升級城西教育板塊同時發力;鄉村堅持以南通專家團隊領辦的南陳集中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團隊領辦的漁溝高級中學為兩翼,引領鄉村教學質量提檔升級。二是綜合考慮學區規劃和建制鎮中心校建設,推進首批小規模學校整合重組,前期加強引導和公示公告;中期充分研究論證學校調整規劃,有序開展生源數較少城鄉學校撤并、建制調整等工作;后期分流安置師生,推進事業單位注銷登記工作。三是積極構建緊密型集團辦學模式,加大城區優質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對口幫扶力度,建設淮陰實小等小學“樣板校”,淮陰開明等初中“示范校”,淮州中學等高中“引領校”,發揮協同輻射效應。
優化城鄉師資結構。一是綜合考慮生源變化、辦學規模、學校發展等因素,研究學校建設規劃和教師招聘計劃,加強教職工總量控制。同時加強調研,摸排包括近15年新生兒數、近5年學生數、編內編外教職工數、未來5年退休人數等基礎數據,為合理評估教師供需狀況、完善師資調余補缺機制等提供更精準數據支撐。二是根據生源峰值從小學向初中遷移的趨勢,在保證編制達國標基礎上,從小學調劑一定數量編制至初中,保障學段編制適應新的生源形勢。針對城鄉師資力量分配不均問題,重新分配城鄉教職工編制,使編制資源向生源增加學校和重點建設學校傾斜。對部分因整合導致政策性超編的學校,設置3至5年過渡期,引導城鄉教師交流,盤活師資力量。三是探索教職工編制“周轉池”制度,推進編制核增核減與人員統籌管理相協調,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依托教師發展中心建立教師儲備、培養和交流周轉機制,協調解決區域性、學段性、學科性教師配置矛盾。
優化編制供給結構。一是把好教師入編“第一關口”,綜合考慮待退休教師數量、緊缺學科教師缺口和教師培養周期等因素,按照增補平衡原則評估學校用編需求,用編計劃規模根據生源增減趨勢動態調整。二是從嚴從緊評估學校領導職數,減少管理崗位和層級,鞏固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對部分辦學規模萎縮學校,按政策嚴格控制其領導職數;對重點發展的鄉鎮中心學校和存在多個校(園)區的學校,結合管理需求給予一定政策傾斜。三是建立學校效益評估“三問”機制,即是否有利于提升辦學效益、是否有突出的辦學成果、是否符合機構編制管理規定。結合學校類別、建校規模和辦學成果等標準,形成以辦學效益為導向的正向激勵機制。(擬稿人: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