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確定
1934年田漢(右)與聶耳合影
最早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是周恩來。1949年7月初,他在審批“征集條例啟事”時就說:我個人的意見最好就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不過大家可以討論,再征求一下群眾的意見。果然應征稿中有很多人提出這樣的建議。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遭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原為上海電通影片公司1935年拍攝的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它一經誕生,迅即成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它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中國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高昂的戰歌,鼓舞了無數中華兒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萬眾一心、團結御侮的新的長城。無數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高唱著、呼喊著“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冒著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不懼流血犧牲,英勇沖鋒陷陣,為挽救祖國和民族的危亡,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
1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接著他又灌制了一套名為《起來》的中國革命歌曲唱片,宋慶齡親自為這套唱片撰寫了序言,使這首歌享譽世界,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線一首高昂的戰歌。在當時的反法西斯戰線上,《義勇軍進行曲》是代表中國人民最強音的一支戰歌。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在征集國歌的評選討論中,大部分代表和應征稿傾向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但也有一部分代表和應征稿認為,應當修改歌詞中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句。
1949年9月25日,在中南海豐澤園座談會上討論國歌時,周恩來明確表示,就用原來的歌詞。他說:“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后,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最后,毛澤東拍板,與會者一致贊同,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并交政協會議表決。座談會結束時,毛澤東、周恩來和與會者一起合唱《義勇軍進行曲》。
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關于國歌的決議案,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聶 耳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華社答讀者問中關于國歌的說明是:《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建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在長期間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義勇軍進行曲》部分歌詞作了修改后,確定為國歌。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莊嚴通過現行憲法的同時,通過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撤銷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978年3月5日通過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
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一百三十六條中增加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征,具有同樣的憲法地位。
從天安門廣場到星羅棋布的城鎮山鄉,從五大洲的友邦到聯合國總部大廈,《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已經響徹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對于中國各族人民來說,《義勇軍進行曲》最能喚起內心的強烈共鳴,這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奮斗之歌、團結之歌、前進之歌、勝利之歌,它將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萬眾一心、自強不息、一往無前,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為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勇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